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我們親歷抗疫的堅守,見證逆行者的無畏和勇敢。這一年,有悲傷也有感動,有失去也有收獲。這一年,新華社記者堅定的腳步從未停下,他們用手中的筆和鏡頭,記錄下了陜西在抗擊疫情、脫貧攻堅、經濟發展、文化建設、生態治理等方面的動人時刻。
1月26日,陜西省首批援助湖北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醫療隊從西安出發。來自陜西省51家醫療機構的137名醫療隊員前往武漢支援疫情救治工作。(記者 李一博)
到2月6日,38歲的西安民警林毅已經連續工作13天了。其間他只回過一次家,換了身衣服。為防萬一,還把自己“隔離”在沙發上湊合了一宿。14公里之外,身為醫生的妻子李瑋也在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放射科崗位上忙碌多日。這對雙雙奮戰在抗擊疫情一線的夫妻,正經歷著他們結婚以來最難忘的春節。(記者陳晨、梁愛平)
參照2003年抗擊非典期間北京“小湯山”醫院模式,向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建設速度看齊。西安公共衛生中心應急院區2月1日正式施工,10天建成主體工程,并于17日上午正式向醫療部門移交。在這座西安版“火神山”醫院的建設背后,同樣展現出我國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時的決心、速度與力量。(記者 薛天)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一大批西安科技企業研發的“硬科技”產品得到廣泛應用,在抗疫一線發揮了重要作用。依托豐富的科教資源優勢,西安市以“硬科技”為抓手,探索科技成果轉化新路徑,大量原創性技術被有效激活,成為助力抗疫和經濟穩增長的“尖兵”。(記者石志勇 李華 雷肖霄)
一個多月來,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普通人的生活,也讓城市暫時停擺。從暫停到重啟,每一個人都置身其中,每一個決定都異常艱難,每一個人都斗志滿滿。從政府到企業,再到普通百姓,他們正在努力讓這座千年古都,盡快從疫情陰影中走出來,恢復生機活力。(記者?石志勇?張斌?李華 )
截至3月11日8時,陜西省已連續20日無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全省疫情防控呈現積極向好的態勢。作為“千年古都”的西安市,各行各業正穩步復工復產,街頭巷尾的“煙火氣”也正在回歸。日前,新華社記者通過“隨手拍”的形式,記錄了“長安十二時辰”里久違的“市井煙火”。(新華社陜西分社)
來自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援鄂國家醫療隊的130名隊員結束隔離休養,返回西安,與同事和家人團聚。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援鄂國家醫療隊于2月8日元宵節馳援武漢,進駐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記者 李一博)
冰雪消融,奔騰的黃河流經陜西省大荔縣,在這里形成寬寬的河灘。由于河灘里多是鹽堿地,只長荒草不長莊稼,長期以來,這個地處黃河灘邊的村莊跟周邊的村莊一樣,都是窮得叮當響的村子。經過20多年的探索創新,他們一步步爬坡過坎,最終蛻變為遠近聞名的“億元村”。(記者孫波 劉書云 張斌)
在位于關中平原西部的陜西省寶雞市隴縣,“職業羊倌”正在成為一個新興群體。近年來,這個昔日的國家級貧困縣,“奶山羊經濟”異軍突起。通過全產業鏈引領,貧困群眾被牢牢鑲嵌在山羊養殖、乳品生產、飼草種植等產業鏈條上。曾經“望天收”的農民,如今發起了“羊財”。(記者孫波 劉書云 陳晨)
“琳瑯滿目”的脫貧門路被擺上“貨架”,各村各戶如在超市購物一般,選出適合自身發展的項目。位于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陜西省寶雞市千陽縣,近年來實施脫貧“項目超市”,將群眾發展需求與幫扶資源供給精準對接。鄉親們的“購物車”越來越滿,小康的日子越過越滋潤。(記者孫波 劉書云 陳晨)
陜北黃河沿岸土石山區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硬骨頭”。記者日前在榆林佳縣采訪發現,黃河岸邊一些傳統村落將“鄉土記憶”變為“致富資源”,通過挖掘和保護民俗文化,發展鄉村旅游和特色產業,使廣大村民既留住了“鄉愁”,又品嘗到了脫貧致富的“甜頭”。(記者儲國強 張斌 徐漢)
65歲的鄭文才決定再回趟秦嶺村。秦嶺北麓,千溝萬壑,形成了著名的“秦嶺七十二峪”。在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周至縣的田峪深處,漸漸消失的秦嶺村和它的村民們不知與貧窮纏斗了多久。(記者張伯達 雷肖霄)
“脫貧奔小康,農民笑顏展。完成攻堅戰,人民齊聲贊……”摘掉貧困帽的榆林市子洲縣農民賀占雷,地里的黃芩賣上了好價錢。8500元的新票子在手中又點了一遍,一段陜北說書脫口而出。陜西省政府宣布,陜西56個貧困縣區全部“摘帽”,全省貧困發生率降至0.75%,三秦大地歷史性告別區域性整體貧困。(記者陳晨 劉彤)
今年上半年,西安市經濟快速復蘇,生產總值增長2.8%,高于全國4.4個百分點,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取得了生產總值、規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三個第一”的成績。西安是如何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比蝿盏??就此新華社記者采訪了西安市委副書記、市長李明遠。(記者儲國強 李華 李亞楠)
12月26日,陜甘寧老區千萬群眾翹首以盼的銀西高鐵迎來全線通車,老邊區不再遙遠,陜甘寧也將告別封閉。此刻,寧夏和甘肅省慶陽市納入全國高鐵網的懷抱,環縣等陜甘寧老區沿線多地也結束了不通火車歷史,直接步入高鐵時代。(記者任衛東、馬維坤、李杰、許晉豫、吳鴻波)
12月27日10時許,中國石油長慶油田生產指揮中心數字化顯示屏顯示,今年油田油氣生產曲線跨上6000萬噸高點,達到6000.08萬噸(生產原油2451.8萬噸、生產天然氣445.31億立方米)。這標志著我國建成年產油氣當量6000萬噸級特大型油氣田,我國石油工業新的里程碑由此誕生。(記者賀占軍 雷肖霄)
古城西安曾是西部地區工業發展的“領頭雁”,黃河彩電、蝴蝶手表、華山照相機等產品曾從這里走向全國。今年上半年,西安市生產總值、規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均取得不俗成績,“西安制造”有望再迎高光時刻。(記者丁玫、李華、劉碩)
作為國家戰略布局的工業重鎮,發達的制造業長期以來是寶雞最引以為傲的名片。但近年來,寶雞卻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培育出矮砧蘋果、奶山羊、獼猴桃等一批農業單項冠軍,形成壯大了多個特色產業優勢區域。一張張農業新名片聲名鵲起。(記者孫波?劉書云?陳晨)
2010年,硬科技作為一個全新的概念,第一次在地處西部的陜西省西安市提出。它所指的是具有“高技術門檻和技術壁壘,難以被復制和模仿”的科學技術,也清晰地標識出以創新驅動為引領的經濟模式。10年來,西安以“十年磨一劍”的韌勁持續發力。目前,西安不僅釋放出自身科技研發優勢,還培育出一批以光電芯片、航空航天、精密制造等為代表的硬科技企業。(記者姜辰蓉 李華 張斌)
春耕時節,記者來到陜西關中平原東部的渭南市,發現一個明顯變化:這個傳統的農業大市通過發展設施農業,調整產業結構,農村經濟逐步走上高質量發展的路子,農業活力增強,農民收入增長,農村面貌發生巨大變化,處處呈現出“朝雨浥輕塵,青青柳色新”的田園景象。(記者孫波 劉書云 張斌)
作為能源生產大省,陜西連續多年實現油氣當量全國第一、煤炭產量全國第三,為全國各地發展提供著強勁動力。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陜西全省打響了一場能源“保供戰”,大型能源生產企業“開動腦筋”促復產,數以萬計的一線員工堅守,確保疫情期間向包括湖北在內的全國廣大地區不間斷的能源供應。(記者儲國強 石志勇 李浩)
抗戰期間,我國工業內遷的歷史卻鮮為人知。當時,在西部地區陜西寶雞,還經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遷廠運動,成就了被著名學者林語堂稱為“中國抗戰中最偉大的奇跡”的秦寶十里鋪工業區??箲鹌陂g,茅盾先生路過寶雞時,也留下了“水一樣流轉的山貨、山一樣堆集的商品和原料”的慨嘆,稱贊寶雞為“戰時‘景氣’的寵兒”。(記者孫波、劉書云、陳晨)
有著豐富民俗文化內涵和濃郁鄉土氣息的鳳翔泥塑,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傳承和創新,但過去多是小商小販們行走叫賣的“耍貨”。自從前些年有了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這一特殊身份后,鳳翔泥塑名氣日增,開始邁步走向全國和世界。(記者賀占軍 鄭昕 雷肖霄)
吃“國慶面”為共和國慶生、預約旅游玩得安心舒心、看演出感受地域特色……在這個恰逢國慶、中秋雙節同慶的黃金周,西安旅游業在良好復蘇的同時,融入了新民俗、形成了新常態、展現了新玩法。(記者蔡馨逸、楊一苗)
唐皇城,雄踞于長安城北的龍首原上。沿著今天被稱為朱雀大街的道路向南,長安百余坊,如整齊排列于棋盤上的棋子,拱衛著唐皇城。709年,顏真卿出生于長安。即使在這里,仍留存于世的顏真卿真跡也屈指可數,而這次考古發現的顏真卿書丹《羅婉順墓志》,就成為意外之喜。(記者楊一苗)
位于陜西省榆林市府谷縣的寨山遺址發現石峁文化大型墓地,已發掘的21座墓葬等級分明,為研究約4000年前中國早期國家起源、發展模式和進程提供了重要的墓葬資料。這處遺址位于陜、晉、蒙三省區交界處,距石峁遺址東北約60公里。(記者 楊一苗)
在這陜北特有的山溝梁峁間,一排排依山開鑿的石窯洞、石塊壘筑的院墻、曲折蜿蜒的石板路、鹼畔上的棗樹、角落里的石磨……一個刻滿歲月痕跡的古村落靜靜地佇立著。(記者梁娟 李亞楠)
大唐不夜城步行街位于西安市大雁塔腳下,近年來,步行街突出歷史文化特色,以唐代元素為主線,創新打造文化濃厚的現代時尚街區,已成為西安旅游新地標。(記者 張博文)
今年74歲的魏金田奶奶,在西安市雁塔區明德門北社區居住了24年,親歷了這個小區從輝煌到衰敗再到重煥光彩的全過程。(記者薛天 邵瑞)
近年來,陜西省延安市通過實施濱河長廊、濕地、河灘公園等水生態修復工程,持續推進延河河道綜合治理,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同時,打造一系列生態景觀,為市民提供休閑娛樂、親近自然的良好環境。(記者 張博文)
位于漢江上游的陜西省漢中市漢江濕地公園植被蔥翠、江水秀美,讓人心曠神怡。(記者 陶明)
在榆林,種樹成為一種信仰。榆林人民與浩瀚無垠的荒漠和肆虐無情的風沙進行艱難抗爭,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動地的治沙樂章,涌現了一大批先進人物與集體,這些“治沙英雄”用行動詮釋了“不畏艱難、敢于斗爭、矢志不渝、開拓創新”的榆林治沙精神。(記者 陶明)
這一輩子,李保國似乎就干了一件事——認猴。他花了3年多時間,將猴引下樹,認清了金絲猴的臉;又花了10余年時間,做行為觀察,摸清了金絲猴的“社會結構”;如今,年近花甲的他,又和同事們忙著做“猴臉識別技術”。(記者孫正好)
生活在陜西西安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的“七仔”是世界唯一圈養棕色大熊貓。今年11歲的“七仔”因獨特的毛色與憨態可掬的吃相走紅網絡,深受大家喜愛。在工作人員的悉心照料下,目前“七仔”身體狀況良好。(記者 梁娟)
雨后初霽,位于陜西省漢中市留壩縣的紫柏山國家森林公園內云霧升騰,宛如畫境。(記者 劉瀟)